▲耳鳴常伴隨聽力下降、耳朵疼痛、耳朵有異物感等相關問題之外,還有眩暈、頭痛和頭暈等問題都有可能同時出現,耳鳴對生活的影響包含睡眠品質下降、情緒困擾和社交障礙,進一步加劇了耳鳴對生活的負面影響。(圖片來源/Freepik)
隨著年紀老化,有些人突然出現耳朵嗡嗡響的耳鳴症狀,顯示健康問題已經浮現,甚至對生活品質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不僅干擾日常溝通,還有可能影響睡眠和情緒,因此耳鳴預防和定期耳鳴檢查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對五大高危險族群來說,更需要提高警覺,先從耳鳴預防的方法到剖析耳鳴對生活的影響,深入探討耳鳴高危險群需留意的事項。
耳鳴預防怎麼做?五個族群需定期耳鳴檢查
耳鳴預防是降低發病風險的關鍵,特別是對於一些耳鳴高危險族群而言,定期耳鳴檢查更是不可或缺。以下是常見的耳鳴預防方法:
耳鳴預防方法1: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噪音環境持續暴露於高分貝的噪音,如工地施工、音樂演出或交通聲音等,容易損傷內耳結構,導致聽力下降和耳鳴問題。建議在噪音環境中配戴耳塞或降噪耳機,並避免長時間逗留。
耳鳴預防方法2:保持耳朵健康,定期清潔耳朵有異物感或過度積累耳垢,可能干擾正常的聽力並引發耳鳴。使用適當的工具進行耳部清潔,避免使用棉花棒等可能推進耳垢的方式,若耳朵疼痛或耳鳴症狀持續,需立即就醫。
耳鳴預防方法3:遠離對身體有害的物品,如吸菸、過量飲酒等,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耳鳴或聽力下降。此外,對於心血管健康和神經健康有害的食物如油炸物、甜點、零食,以及高油、高鹽、高糖等飲食習慣,都有可能阻塞血管,進而使營養無法送達內耳而導致耳鳴產生。
耳鳴預防方法4:避免熬夜,養成早睡的習慣,熬夜是加速身體老化的主因之一,要預防耳鳴應該盡早在晚上11、12點前入睡,減緩身體老化的速度,以防耳鳴發生。
除了做到上述耳鳴預防方法之外,哪些族群可能需特別注意定期做耳鳴檢查呢?
(1)長期處於噪音環境的工作者,如工廠和工地工人。
(2)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生理機能退化也容易增加耳鳴風險,因此應定期做耳鳴檢查。
(3)耳朵曾有受傷或感染者,因曾受到外力撞擊或病毒感染,可能較容易受到再次傷害時而更容易引發耳鳴。
(4)有服用特定可能傷害內耳神經的藥物,如化療藥物或特定抗生素等。
(5)長期有熬夜或不良生活習慣者,上述習慣容易誘發耳鳴,也是需要定期做耳鳴檢查的對象。
聽力下降、耳朵疼痛有異物感耳鳴對生活的影響不可輕忽!
耳鳴對生活的影響常被低估,但實際上,耳鳴可能嚴重干擾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心理健康。耳鳴常伴隨以下症狀,像是聽力下降、耳朵疼痛、耳朵有異物感等多種問題常伴隨耳鳴同時出現。以聽力下降來說,若是長期未處理,可能逐步惡化,影響正常溝通能力。當感覺聽力下降影響到日常對話時,應立即進行耳鳴檢查。
同時,耳朵疼痛也是耳鳴的一大警訊,可能源於耳部感染或內耳壓力異常。若疼痛持續且伴隨耳鳴,也需盡快就醫檢查。此外,耳朵有異物感可能會產生耳悶感,若久不處理也可能引發耳鳴,尤其是耳道內有積垢或外物時,會引起持續的耳部不適。
耳鳴除了常伴隨上述如聽力下降、耳朵疼痛、耳朵有異物感等相關問題之外,還有眩暈、頭痛和頭暈等問題都有可能同時出現,也因為上述問題導致耳鳴對生活的影響包含睡眠品質下降、情緒困擾和社交障礙,進一步加劇了耳鳴對生活的負面影響。當耳鳴症狀出現時,及時進行耳鳴檢查和對症處理,是減輕影響的重要處理。
耳鳴雖非致命疾病,但其對生活品質的影響不容忽視。透過耳鳴預防措施及定期耳鳴檢查,可以大幅降低耳鳴的發生率,尤其是高危族群更應謹慎對待。面對耳鳴相關的聽力下降、耳朵疼痛及耳朵有異物感等症狀,切勿掉以輕心,及早就醫檢查,才能減輕耳鳴對生活的影響,維護生活品質。(文/編輯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