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自身或是親友,都需特別留意中風前兆與辨識初期中風症狀,以利把握搶救黃金期,即時接受治療,最大程度減低可能發生的中風後遺症。(圖片來源/Freepik)
中風(Stroke)又稱作腦血管意外,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的統計,每年全球就有約1,200萬人中風,660萬人因中風死亡,數據相當驚人。要預防中風,就要先了解中風,如:中風原因是什麼、中風前兆有哪些、如何針對中風治療、中風後遺症有什麼、中風如何預防、中風怎麼辦等,今天就為大家來一一解析,真正作到了解、辨識與預防。
中風前兆有哪些?中風預防怎麼做?先認識中風原因與症狀,快速應對降低風險!
按機制來分,中風可略分為2種類型,第1種是缺血性腦中風,由血管阻塞造成;第2種是出血性腦中風,由腦內出血或是大腦周邊腔室出血導致。無論是哪種中風,中風原因與危險因子基本常見有以下8點: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以及腦中風家族史。只要符合上述8項當中的任意3項,便屬於中風的高危險族群,無論是自身或是親友,都需特別留意中風前兆與辨識初期中風症狀,以利把握搶救黃金期,即時接受治療,最大程度減低可能發生的中風後遺症。
中風雖然在多數時候病程相當快,但其實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循,根據常年列居世界最佳醫院首位的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中風前兆可能包含以下5點:
- 難以說話或理解別人所說的話
- 臉部、手臂或腿部麻木、無力或癱瘓
- 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或發黑
- 突然性劇烈頭痛
- 行走困難
此外,「FAST口訣」更是中風跡象與辨識中風症狀的重要指標:
- Face(顏面):進行微笑的動作,觀察面部肌肉是否對稱,有無歪斜的情形。
- Arms(手臂):向前平舉雙臂,檢視是否能做到,或某一側的手臂因無法支撐而垂下。
- Speech(說話):要求講出簡單的句子,辨別句子是否清晰且完整。
- Time(時間):一旦出現任意1個上述中風症狀,就要立即就醫,切勿等待。
中風預防3大辦法 均衡飲食、維持運動、規律作息
除了瞭解中風原因,辨識中風前兆與中風症狀以外,在中風預防方面也不可忽視。延續前面提到的8大中風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多能透過自身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達到預防的效果。
飲食的部分首重均衡,是水果、蔬菜等須攝取足夠,成人建議每日5份(3份蔬菜、2份水果);生活習慣方面則建議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以上。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心臟健康,且能控制體重,進而有利於降低血壓、改善膽固醇以及控制血糖狀況。
此外,戒菸、減少飲酒與維持規律作息,三高族群需嚴格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控制病情,以上都可以減低中風發生的機率,達到中風預防的效果。
萬一出現中風怎麼辦?掌握中風治療黃金時間,降低中風後遺症!
在學會辨識中風症狀與前兆後,接下來要瞭解的是,萬一真的發生中風怎麼辦?後續中風治療與中風後遺症又是什麼呢?普遍來說,中風通常進程迅速,從數秒到數分鐘都有可能,但也可能是過程緩慢的症狀。
一旦中風發生,在送醫時或等待救護車抵達時,盡量讓患者維持坐姿或是臥躺的狀態,避免嘔吐物回流阻塞,另外,可以協助解開患者身上的束縛物,如:戒指、領帶、皮帶等,盡可能減少造成血液不暢通的因子。期間不要擅自給予患者任何食物、飲料,甚至是藥物,以免影響救護人員的判斷。
目前醫界在中風治療方面以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以及手術治療為主,目的是通暢梗塞的血管,減低甚至消除中風的症狀。根據就醫的時間、嚴重程度以及損傷的部位,每個患者的中風後遺症也不盡相同,可以簡單區分為以下7大類:
- 運動障礙:部分癱瘓、單側手腳無力或無法活動;平衡感與協調能力變差。
- 語言障礙:口齒不清、無法正常表達、閱讀與書寫能力受到損害;無法理解他人說話。
- 吞嚥障礙:吃飯容易嗆到或噎到。
- 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
- 感覺障礙:溫度、觸感等能力變弱。
- 視覺障礙:視野缺損,失去看到面前完整空間的能力。
- 情緒與心理問題:憂鬱、焦慮、暴躁、易怒等。
最後要提醒的是,中風後造成失能的情形是國人殘障的主因之一 ,無論是患者自身或是家庭成員都承受著莫大的心理、生理痛楚與照護開支的壓力。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更是重要!維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若自身或是身邊的親友出現中風前兆或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切勿拖延,才能減低中風後遺症發生的機率與降低嚴重程度。(文/編輯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