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知識

ARTICLE

高血壓患者必看!高血壓危害解析與日常生活控制方法指南

2025/03/20 | 高血壓

▲若是慢性疾病患者及長者,血壓控制更為重要,除了落實健康作息,更需要聽從醫囑,落實高血壓控制方法,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圖片來源/Freepik)

根據統計,2017至2020年國人18歲以上的高血壓盛行率逾26%,且罹患高血壓年齡層已逐漸下降,跟飲食精緻化有關,民眾應加強對血壓的自我管理。收縮壓持續≧140mmHg,或舒張壓持續≧90mmHg,則被視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續發性高血壓」兩種,兩者成因不同。

高血壓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哪些?其實有些人即使血壓高也不會感到不適,因此往往第一次發現時,就是中風;而有些人對血壓變化較敏感,可能會出現頭痛、耳鳴、心悸等狀況。此外,若是眼白有血、臉色泛紅和頭暈,都要注意是否是高血壓所造成。高血壓危害健康甚鉅,平日若沒有控制好,會提高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機率,本篇將說明高血壓控制方法、如何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哪些?高血壓危害與患者生活注意事項一次掌握

不論收縮壓或是舒張壓超過標準值都稱為高血壓,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續發性高血壓」兩種,以原發性高血壓佔多數。原發性高血壓主要來自遺傳基因,因此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通常也會罹患高血壓,但可藉由飲食與運動來控制;續發性高血壓是指因服用藥物或某些疾病所引發,只要疾病痊癒,血壓也就恢復正常。

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正常人血壓標準值應低於120╱80 mmHg,當血壓值高於130╱80 mmHg,即屬於高血壓,若血壓值介於兩者之間,則為高血壓前期。

  • 正常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20/80 mmHg
  • 高血壓前期(血壓偏高):收縮壓≧120~129 mmHg;舒張壓 <80 mmHg
  • 高血壓第一期:收縮壓/舒張壓≧130~139╱80~89 mmHg
  • 高血壓第二期: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Hg

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有頭痛、頭暈、心悸、耳鳴、肩頸痠痛等,容易被患者誤以為只是勞累;嚴重則會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抽搐、昏迷,此時應盡快就醫。

至於高血壓危害有哪些?長期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甚至會導致視網膜病變。

那麼,高血壓控制方法有哪些?患者應飲食清淡、做好體重控制、戒菸少酒精、不熬夜,並維持規律運動,以增強血液循環、保持血管彈性。飲食可參考「得舒飲食」,攝取全穀雜糧,以白肉(魚類、禽類)替代紅肉、低脂低油,及多吃蔬菜水果。

如何治療高血壓?認識「722」量血壓原則與高血壓控制方法

許多人認為「年紀大血壓本來就會偏高」,這是錯誤迷思,任何年齡層都應將血壓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定期測量血壓是檢視自己是否罹患高血壓的最佳方法。國健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1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7天量測、「2」每日測量血壓2次(起床和睡前各1次)、「2」每次測量2遍,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透過定期測量,清楚掌握血壓變化,是做好居家自我血壓管理的關鍵。

如何治療高血壓?除了藥物控制之外,葉酸、Omega-3 脂肪酸、大蒜、輔酶、左旋精氨酸等保健品也可能有助於改善高血壓,最重要的是要調整自身生活及飲食習慣。想要預防或改善高血壓,應做到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 按時測量血壓。
  2. 避免體重過重(BMI控制在18.5到24)。
  3. 飲食均衡、清淡,低油、低糖、低鈉、高纖,多吃白肉及少吃紅肉。
  4. 適時排解壓力並規律運動。
  5. 減少咖啡因攝取量。
  6. 戒菸、不過量飲酒。
  7. 務必遵照醫囑服藥,切勿自覺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
  8. 定期回診追蹤血壓狀況。

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與酒類、缺乏運動等。為了維持健康,平時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遠離菸酒與檳榔,並培養適度運動的習慣,定期監測血壓也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若是慢性疾病患者及長者,血壓控制更為重要,除了落實健康作息,更需要聽從醫囑,落實高血壓控制方法,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血壓得到妥善的控制,守護身體健康。(文/編輯室 整理)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