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心臟病便是由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此類心臟病原因是因為現代人普遍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導致血管硬化,血液不流通,最終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造成血液不易流通,多以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形式表現,也是國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圖片來源/Freepik)
心臟病其實並非單一疾病的名稱,而是涵蓋了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種心臟疾病的總稱。無論是哪一種心臟疾病,我們都應該對其有著初步的認識,包含心臟病症狀、心臟病自我檢查、心臟病前兆、心臟病用藥、心臟病發作以及心臟病原因等,知己知彼,才能早防早治。
認識心臟病!心臟病症狀有哪些?常見症狀、原因與可能併發症一次看懂
簡單來說,當流向心臟的血液被阻斷或嚴重減少時,便會導致心臟病發作。至於心臟病原因則各不相同,高血壓性心臟病是因為血壓長期升高,心臟負荷龐大,最後導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則與遺傳、藥物等相關。
最常見的心臟病便是由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此類心臟病原因是因為現代人普遍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導致血管硬化,血液不流通,最終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造成血液不易流通,多以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形式表現,也是國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的資料顯示,常見的心臟病症狀包含以下8種,一旦出現下述症狀,便要考慮是否為心臟病症狀,必要時需撥打緊急醫療求助電話,尋求立即的協助。
- 胸悶
- 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
- 胸痛
- 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
- 心悸
- 冒冷汗
- 暈眩
- 疲倦無力
- 噁心或嘔吐
除了認識心臟病症狀,心臟病併發症也值得一提!由於心臟本是人體供給血液與氧氣最重要的器官,一旦心臟病發作,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多種心臟病併發症:心臟衰竭、猝死、肺梗塞、腦梗塞、心肌梗塞、器官衰竭,甚至失智症等一系列併發症。無論是患者本身,或是對家屬來說,都是極大的負擔。
心臟病警訊別忽視!心臟病前兆怎麼察覺?心臟病治療方式、自我檢查方法全解析
除了認識心臟病症狀、心臟病併發症,重要的是治療勝於預防!面對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我們平時該如何預防心臟病緊急發生呢?其實,可以觀察是否出現心臟病前兆徵狀,若出現相關前兆,就進一步進行深入心臟檢查。
雖然心臟病前兆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會出現,但一旦有以下幾個症狀,便要留意:
- 呼吸急促、很喘:突然感到很喘,並不一定伴隨有胸痛。
- 頭暈:因心臟功能不佳,腦部氧氣缺少,進而出現頭暈。
- 心悸:突然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
- 疲倦與虛弱:和平時相比,突然容易感到疲倦以及身體莫名虛弱。
- 疼痛:心臟病的疼痛有時會轉移,可能是下顎痛,也可能是上腹痛。
心臟病自我檢查的項目分很多種,有助於我們全盤了解自身的心臟狀況,更有效做到預防勝於治療,常見檢查項目有以下幾項:
非侵入式
- 心電圖(ECG):用來檢測心臟的活動,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問題都可以藉此發現。
- 心臟超音波:用來觀察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可以藉此評估心臟瓣膜與心室等功能。
-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
- 胸部X光:可檢查出心臟組織中的鈣沉積和心臟排血功能等。
- 血液檢查:主要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侵入式
- 心導管檢查:以管子的方式進入心血管系統內,可以直接檢查出冠狀動脈是否有異常或狹窄。
- 電氣生理學檢查:放置多條電極導管到心臟內,紀錄心臟電氣傳導訊號,主要用以評估心律不整的情形。
由於心臟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死因之一,心臟病發作後每過一分鐘,就有更多心臟組織受損,因此,在治療方法上醫界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與時間,力求最快且最大程度的修復血流並恢復氧氣供給,以救治心臟病患者。
我們可以透過平時的預防管理、心臟病自我檢查,有機會將風險降到最低;萬一不幸發生心臟病,搶在黃金搶救期(90分鐘)之內保住性命,且最大程度減少對身體的損害,避免後續發生心臟病併發症。
在治療方面,目前心臟病治療主要分為藥物以及手術兩大部分。前者常見心臟病用藥有減少凝血的阿斯匹靈、血栓溶解劑、擴張血管的硝酸甘油、限制心肌損傷的β 受體阻滯劑……等;手術部分常見有兩種,其一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主要是用來疏通狹窄或是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其二為俗稱「搭橋」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CABG),主要是用移植血管在主動脈及冠狀動脈短端建立血管通路。
最後,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健康管理(像是合適的心臟病運動強健身體、飲食建議),還是突發狀況下的緊急應變,掌握心臟病的警訊與治療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及早介入、減少傷害。唯有正確認識心臟病,並積極與醫師配合後續治療與追蹤,才能在關鍵時刻搶回健康與生命的主導權。(文/編輯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