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大量流汗易導致水分與電解質流失,使血液變濃、心跳加快。若再遇劇烈溫差變化,可能讓心血管無法適應,成為心臟病發作的隱形誘因。(圖片來源/Freepik)
當夏天氣溫飆升、汗流浹背時,若你感到疲倦、胸痛、喘氣困難,甚至出現心悸或眩暈,千萬別輕忽。高溫會讓身體水分流失、血液濃稠,導致心跳加快、血壓波動,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這些變化可能透過背痛或輕微不適悄悄現身,提醒我們留意夏天的心臟病症狀。
根據國內資料,每年有大量案例顯示夏天因忽視心臟病症狀而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了解夏天可能出現的警訊並落實預防心臟病與心臟病防治行動至關重要。本文將帶你認識常見但易被忽視的心臟病症狀,並提供實用的預防心臟病建議,幫助你在酷暑中保護心臟、健康一夏。
夏天也容易發生心臟病?這些心臟病症狀容易被忽略!
夏天大量流汗易導致水分與電解質流失,使血液變濃、心跳加快。若再遇劇烈溫差變化,可能讓心血管無法適應,成為心臟病發作的隱形誘因。
常見但容易忽略的心臟病症狀有哪些?許多心臟病症狀並不明顯,特別是女性或年長者,常見的非典型心臟病症狀更容易被誤認為是壓力或疲勞反應,以下五種心臟病症狀不可輕忽:
1. 疲倦感加劇
若感到無緣由的疲倦虛弱,甚至連爬樓梯或日常活動都變得吃力,可能是心臟無法有效供血的警訊。這類疲倦與熬夜不同,通常持續數日甚至越來越嚴重。
2. 胸痛
胸痛是心臟病最常見的警訊之一,但並非所有胸痛都會劇烈到難以忍受。有些人可能只覺得胸口悶悶的、像有重物壓著的不適。若此時還伴隨喘氣困難或莫名冒冷汗,這種身體的異常訊號絕不能掉以輕心,應立即就醫檢查心臟功能。
3. 眩暈與喘氣困難
感覺眩暈、眼前發黑,尤其是在悶熱環境中突然站起時發生,可能是心律異常或血壓不穩造成。若同時出現喘氣困難、胸悶,須高度警覺。
4. 心悸與不規則心跳
頻繁的心悸或覺得心跳忽快忽慢,也可能是心律異常徵兆,尤其在炎夏大量流汗、電解質流失後更容易發生。
5. 背痛或肩頸痠痛
若出現背痛或肩頸部悶脹,千萬別只當成落枕或肌肉痠痛。當這些症狀同時合併疲倦、心悸或輕微噁心,很可能不是單純的肌肉問題,而是心臟病的非典型症狀。特別是女性或年長者,更容易出現這些隱性徵兆。
其他可能被忽略的警訊還包括:
- 冒冷汗:在無運動或高溫刺激下冒汗,可能是交感神經亢進或心肌缺氧。
- 噁心、嘔吐:特別是女性,心臟病發作時常伴有消化不良或上腹悶痛,容易被誤判為腸胃問題。
這些症狀若反覆出現或持續惡化,應盡早就醫檢查心臟功能,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夏天如何預防心臟病?心臟病防治五個注意事項
在酷暑中,做好預防心臟病的工作不只是飲水而已,更應從日常生活細節做起。透過以下五個心臟病防治重點,就能大幅降低夏季急性心臟病的風險:
心臟病防治注意事項1:補水、避免脫水與電解質流失
夏天出汗量大,建議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搭配適量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避免因脫水導致血液濃稠與心臟負擔加重。尤其老年人對口渴感較不敏感,更應主動補水。
心臟病防治注意事項2:避免劇烈溫差刺激
室內冷氣與戶外高溫若差距太大,會讓血管急遽收縮或擴張,增加心肌梗塞風險。建議冷氣溫度設於26~28°C,出門前可先關冷氣、讓身體適應溫差。
心臟病防治注意事項3:規律作息與少鹽飲食
保持足夠睡眠、避免熬夜將有助穩定交感神經與心跳。飲食方面減少高鈉高油食物的攝取,並適量補充富含鉀與鎂的蔬果(如香蕉、菠菜),有助穩定心律,達到預防心臟病之效。
心臟病防治注意事項4:控制三高與定期健檢
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都是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心電圖與血脂檢測,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應特別留意,提早介入才能有效進行心臟病防治。
心臟病防治注意事項5:避免過度情緒波動與劇烈運動
高溫中激烈運動或情緒大起大落,可能讓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誘發心臟病。建議夏季改採室內有冷氣的溫和運動,如瑜伽、快走或伸展操。
夏季高溫不只讓人中暑,更會悄悄增加心臟負擔。若有疲倦、胸痛、眩暈、喘氣困難、心悸、背痛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心臟功能。透過規律生活、聰明飲食與掌握高風險環境的自我保護,就能成功達成預防心臟病與心臟病防治的目標,讓你清涼一夏又安心健康。(文/編輯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