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知識

ARTICLE

家人有失智症怎麼辦?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了解失智症患者照護與支持

2025/04/29 | 失智症

▲家人或自身罹患失智症怎麼辦?了解失智症的社會支持、如何給予失智症的心理支持?成為許多現代人必須面對並學習的重要課題。(圖片來源/Freepik)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也意味著失智症人口恐直線上升,根據衛福部2024年統計,台灣失智症盛行率約7.99%,估計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失智患者會有認知、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妄想、幻聽幻覺等失智症症狀,或是個性突然轉變,讓家屬無所適從,因此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甚鉅,對照顧者更形成沉重的壓力。那麼,家人或自身罹患失智症怎麼辦?了解失智症的社會支持、如何給予失智症的心理支持?成為許多現代人必須面對並學習的重要課題。

失智症怎麼辦?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

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怎麼辦?由於失智症的病程非常漫長,對主要照顧者而言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不僅要學習如何照顧失智患者,實際面對失智患者又是一項沒日沒夜的挑戰,對身心來說都是極大的煎熬;然而,家有失智患者影響所及不只是照顧者而已,是所有家庭成員都會面臨劇變。

根據臨床觀察,多數失智症患者都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出現時間錯亂的失智症症狀,例如記錯自己的年紀、分不清早上或晚上;或是容易迷路、使用瓦斯爐忘記關火、忘記自己的家人。

不僅如此,還可能伴隨自理能力下降的失智症症狀,例如吃飯、洗澡、穿衣服等,此外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衰退,甚至會出現不同以往的精神或情緒狀況,例如妄想、幻覺、情緒波動、憂鬱、暴躁易怒等失智症症狀,性格轉變讓人感覺彷彿變了一個人。失智症症狀輕則讓家人勞心勞力,重則恐危害家庭生命安全。

失智患者可透過園藝手作、懷舊治療、記憶訓練,透過固定作息與課程引導,刺激長輩五感,減緩大腦退化速度。而照顧者也需適當關懷,其面臨到的困境有以下幾種:

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1經濟壓力

照顧之路漫長,無論離職照顧失智者或另請人力照顧失智者,長期對於經濟都是一大負擔。

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2調整生活的壓力

照顧者可能需要在工作與家庭間做選擇,或者離開原本生活圈回到原生家庭。

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3精神與心理的壓力

須隨時注意失智者的狀況,有時需協助進食、盥洗等,若加上患者有妄想幻覺等失智症症狀,照顧者更是身心俱疲。

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4與患者溝通的壓力

失智者往往沒有病識感,可能會有認知衰退、不聽勸告等現象,考驗照顧者的耐心。

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5情緒的壓力

失智患者容易情緒不穩,且情緒波動大,照顧者長期下來難免感到煩悶、倦怠。

了解失智症患者照護 失智症的社會支持與心理支持

「失智症」是一個統稱,它包含多種失智症類型,除了廣為人知的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混合型失智症。

失智症症狀容易與一般老化健忘混淆,若發現家人出現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應盡速至神經內科或身心科就診。失智症依嚴重度不同,失智症患者照護方式也不相同,早期治療相當重要,倘若置之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及早治療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才能延緩病情惡化。

失智症怎麼辦?對於失智症患者與照顧者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失智患者面對自己的轉變會感到挫折、不知所措,而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漫長路,家屬也極需失智症的社會支持、失智症的心理支持,給予照顧家屬支持非常重要,政府、民間都提供許多失智症患者照護資源給失智症患者家庭利用。

政府為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於全台各縣市皆設有「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及「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民間也有許多非營利組織在推動失智患者照護服務,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的「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不僅有關於失智症照護技巧,在失智症的心理支持方面,提供關於照顧者自我調適的建議,以及在照顧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此外,還有列出全台失智症門診與專長醫師,並附上電話、地址,提供失智症的社會支持,家有失智長輩的家屬可多加利用,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文/編輯室 整理)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