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出現跌倒後頭痛、意識模糊、四肢無力等神經學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是否為腦震盪或顱內出血,這類跌倒後遺症的恢復期更可能超過半年以上。(圖片來源/Freepik)
跌倒怎麼辦?對年長者而言,跌倒不只是意外,更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許多人關心跌倒怎麼辦、跌倒後多久能恢復,其實跌倒對老年人的影響往往比想像中嚴重。根據研究顯示,跌倒後多久能恢復,取決於傷勢與復健時機,若忽視早期照護,跌倒對老年人的影響可能延伸至骨折、頭部外傷,甚至影響行動能力,應觀察跌倒後頭痛、腫脹等身體警訊,並即時就醫。唯有正確處理與積極復健,才能縮短跌倒後多久能恢復的時間,減輕跌倒對老年人的影響。
跌倒對老年人的影響有多大?從身體創傷到心理壓力全面解析
跌倒是高齡者最常見的意外之一,不僅是年老行動不便的象徵,更可能帶來身體與心理創傷。根據《中原體育學報》16期期刊指出,台灣約每六位長者中,就有一位曾有跌倒經驗,而一旦發生跌倒,往往會引發一連串身體機能退化與心理壓力的惡性循環。
研究並指出,許多長者在跌倒後產生強烈的「跌倒恐懼」(Fear of Falling),進而避免外出活動,導致肌力進一步退化。研究發現,這種心理壓力會造成憂鬱、焦慮,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自主性,部分長者因此失去獨立生活能力,增加再次跌倒的風險。
從生理面來看,跌倒對老年人的傷害常包括骨折、腦震盪與肌肉損傷。Vaishya與Vaish於2020年發表的《Falls in Older Adults are Serious》內容指出,約10%的長者每年會經歷多次跌倒,且因骨質脆弱,常導致頭部或髖部嚴重骨折,不僅造成長期行動障礙,也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該文獻也指出,跌倒後的復原期漫長,可能需要物理治療與環境重建,對醫療與家庭照護成本形成沉重負擔。
那麼,老人跌倒怎麼辦?醫界提醒,若跌倒後感到頭暈、胸悶或四肢無力,應立即就醫檢查,因為背後可能隱含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或中風等潛在疾病。
跌倒對老年人的影響不僅是單次的意外,而是一連串身體退化、心理恐懼與社會孤立的綜合結果。專家建議,預防重於治療,應從「環境安全」與「身體健康」雙管齊下──改善浴室防滑設施、加裝扶手與照明,並維持適度運動與均衡飲食,以提升平衡與肌力。同時,家屬與照護者也應正視長者的心理狀態,適時提供支持與陪伴,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
年長者跌倒後多久能恢復?留意跌倒後遺症 勿輕忽跌倒後腫脹、頭痛
多數人認為跌倒只是皮肉傷,但對年長者而言,跌倒後多久能恢復,往往取決於傷勢嚴重度與復健是否及時。根據《Falls and Fall Prevention in Older Adults》(Appeadu & Bordoni, 2023)指出,老年人跌倒後的康復時間通常需2至8週,若伴隨骨折或肌肉拉傷,則可能延長至3個月甚至半年。而若出現跌倒後頭痛、意識模糊、四肢無力等神經學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是否為腦震盪或顱內出血,這類跌倒後遺症的恢復期更可能超過半年以上。
初期階段,跌倒後腫脹與瘀青是常見反應,通常在7至14天內會逐漸消退,但若跌倒後腫脹持續惡化、伴隨劇痛或關節變形,可能代表有骨折、扭傷或韌帶撕裂,應盡快進行X光或MRI檢查。部分長者在跌倒後雖未立即出現疼痛,卻在幾天後出現行動困難或關節腫大,顯示內出血或軟組織損傷正在惡化,因此建議跌倒後至少觀察72小時,持續追蹤跌倒後腫脹與頭痛變化。
老人常見的跌倒後遺症包括:
・骨折:是老年人跌倒最嚴重的後果之一,常見於髖骨、手腕或脊椎骨。嚴重骨折往往需要手術並搭配長期復健,導致跌倒後行動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關節脫臼與扭傷、肌肉拉傷:可能導致關節疼痛或活動度受限。即使沒有劇烈疼痛,但若有持續性的痠痛不適,應立即就醫檢查,不可僅以貼布敷衍處理。
・頭部受傷與跌倒後頭痛:若是撞擊到頭部,必須特別留意跌倒後遺症,因為可能引發腦震盪或延遲性出血。若出現跌倒後頭痛、噁心、嘔吐或意識狀態改變等症狀,屬於緊急狀況,必須立即送醫檢查。
跌倒後多久能恢復取決於立即且正確的處理。若懷疑有骨折或嚴重的頭部外傷(如劇烈頭痛、肢體無力),應立即撥打119。即使只是輕微的跌倒後腫脹,也建議記錄長輩的症狀、地點與時間等資訊(SPLATT),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
若長輩經常跌倒,建議至「老年醫學門診」進行全面評估,才能從根本上預防下一次的跌倒風險。《Falls and Fall Prevention in Older Adults》研究顯示,綜合的干預措施,如運動計畫、居家環境評估及藥物審查等,對減少老年人跌倒有顯著的幫助。(文/編輯室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