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痔瘡自救之道,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喝水、多吃蔬果、定時運動、避免久坐與憋便。唯有持續執行,才能讓「痔瘡怎麼辦?」此問題不再是冬天反覆的煩惱。(圖片來源/Freepik)
天氣一降溫,痔瘡痛就像鬧鐘準時響起,坐著痠、站著也不舒服,心裡忍不住直問:痔瘡怎麼辦?根據《福爾摩沙外科期刊》(Formosan Journal of Surgery, 2024)的研究指出,冬季是痔瘡最容易發作的時節,氣溫低、活動量少、飲水不足,都可能導致便祕與排便困難,進而引起痔瘡痛、痔瘡流血與肛門疼痛等問題。
如果你也正被這些肛門不適的問題追著跑,先別急著上網亂試偏方,真正有效的痔瘡自救,是一套從飲食、作息到如廁習慣的日常調整。把「痔瘡怎麼辦」與「痔瘡痛」這兩個問號,化成行動清單,你會發現:冬天其實也能舒服地坐下、安心地上廁所,而不是天天擔心痔瘡流血或排便困難再度發生。
冬天容易長痔瘡?從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分析痔瘡原因
冬季之所以被視為痔瘡好發期,除了天氣寒冷讓人不願活動外,還牽涉到身體代謝與飲食變化。根據美國國家消化疾病資訊中心(NIDDK)說明,痔瘡的主要成因包括排便用力、便祕與久坐等。冬天這些誘因會特別明顯,原因如下:
冬天常見痔瘡原因1. 氣溫低+飲水少:糞便變硬,拉扯造成不適
室內暖氣開著,人卻常忘了喝水。糞便缺水變硬,排便就得更用力,容易出現大便出血、擦拭見血,甚至痔瘡痛與肛門腫脹。久而久之,反覆發炎讓痔瘡更難消停。
冬天常見痔瘡原因2. 進補、火鍋與重口味:纖維不足,腸道蠕動變慢
冬天愛吃燉補、炸物、麻辣鍋,高油高鹽卻少蔬果,膳食纖維不足,腸道蠕動放慢、糞便停留太久,排出時摩擦血管,痔瘡流血與肛門疼痛便容易上門。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與豆類食物,以維持順暢排便。
冬天常見痔瘡原因3. 久坐、久站與如廁習慣不良
長時間坐著不動或把馬桶當滑手機的座位,肛門靜脈壓力會一路攀升,肛門周圍腫塊與肛門腫脹也更常見。
更關鍵的是,憋便會讓糞便更乾硬、下一次更難解。發表於 Frontiers in Surgery 的臨床研究指出:久坐、憋便、排便時間過長,皆會增加肛門靜脈壓力,使痔瘡復發率明顯上升。養成定時如廁、避免久坐與過度用力,能降低肛門腫脹、痔瘡痛與痔瘡流血的機率(Li Q. et al., 2022)。
痔瘡影響排便嗎?肛門疼痛、大便流血要當心!5個痔瘡自救方法
「痔瘡影響排便嗎?」多數情況下是會的。當痔瘡發炎或腫大時,肛門括約肌周邊的血管受到壓迫,常導致排便困難、肛門疼痛與大便出血。若病灶外露或形成血栓,更可能出現明顯的肛門腫脹與肛門周圍腫塊。
好消息是,輕度痔瘡多半能靠日常修復。以下五個痔瘡自救方法,有助於減輕不適並預防惡化:
痔瘡自救方法1. 溫水坐浴:鎮定、促循環、降腫脹
溫水坐浴可促進肛門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與腫脹。建議每日2次,每次10至15分鐘,有助改善痔瘡痛與肛門腫脹。
痔瘡自救方法2. 如廁完溫和清潔:減少刺激、避免再出血
排便後以溫水沖洗或無酒精、無香精的濕巾輕拭,保持乾爽,能降低摩擦造成的痔瘡流血。不建議用粗糙或含刺激成分的紙品。
痔瘡自救方法3. 纖維+水分到位:讓便便有滑順度
根據NIDDK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25至30克膳食纖維並補充足夠水分,可明顯減少排便困難與大便出血風險。推薦食物包括:燕麥、香蕉、地瓜、花椰菜、奇亞籽等。
痔瘡自救方法4. 避免久坐與長時間滑手機如廁
把廁所當閱讀室或滑手機的場所,是痔瘡影響排便嗎的隱形元凶之一。建議上廁所以解決生理需求為主,若2到3分鐘沒有感覺,就先離開、之後再試。這是最務實的痔瘡自救習慣。
久坐辦公或長途開車者,建議每50分鐘就起身活動3至5分鐘。這個小動作,對降低下半身靜脈壓力很關鍵,也是痔瘡自救能否長久奏效的分水嶺,當你把這些日常做到位,痔瘡對排便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
痔瘡自救方法5. 飲食避雷:先少辣與酒,再談進補
辛辣、酒精、過量咖啡因都可能擴張血管、增添發炎感,讓痔瘡痛與痔瘡流血更明顯。冬天想進補,記得把蔬菜、菇類、豆製品與水分擺上桌,讓腸道也能跟著喘口氣。
告別「痔瘡怎麼辦?」痔瘡自救從日常開始,持之以恆才能真正改善
痔瘡雖是常見小病,卻常讓人因尷尬而延誤治療。若出現肛門疼痛、痔瘡流血、大便出血或排便困難等情況,不要只撐著忍耐,應儘早諮詢大腸直腸外科,排除其他直腸疾病的可能。
最根本的痔瘡自救之道,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喝水、多吃蔬果、定時運動、避免久坐與憋便。唯有持續執行,才能讓「痔瘡怎麼辦?」此問題不再是冬天反覆的煩惱。(文/編輯室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