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至少約有10%的成年人有著輕重不等的耳鳴症狀,不少人更有因耳鳴引起的頭痛問題,若長期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抑鬱、壓力等更進一步的併發症,因此需積極治療。(圖片來源/Freepik)
「嗡嗡嗡~」「轟隆隆~」耳朵裡的聲音總是揮之不去嗎?在台灣,至少約有10%的成年人有著輕重不等的耳鳴症狀,不少人更有因耳鳴引起的頭痛問題,若長期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抑鬱、壓力等更進一步的併發症,因此需積極治療。患有耳鳴怎麼辦、耳鳴引起的頭痛到底是為什麼、就醫接受耳鳴檢查複雜嗎?本篇文章將為民眾一一闡述這些耳鳴相關的問題。
簡單來說,耳鳴是一種幻聽的現象,在沒有外部聲源的情況下,耳朵裡卻可以聽到聲音。常見的聲音種類如:嗡嗡、嘶嘶、隆隆等,持續時間與聲音大小則因每個人的狀況而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都讓人感到困擾,特別是若同時還出現耳鳴引起的頭痛症狀,更是讓人難以忍受。
耳鳴怎麼辦?勿輕忽耳鳴引起的頭痛!了解耳鳴與頭痛的關聯
耳鳴怎麼辦?耳鳴引起的頭痛又是為什麼呢?一般建議一旦出現耳鳴的症狀,可以簡單紀錄至少1~2週諸如耳鳴發作的時間、時長以及聲音種類等,然後攜帶這些資訊就醫接受耳鳴檢查,這些都有助於醫師的判斷並對症下藥。至於耳鳴引起的頭痛併發症,原因可能有許多種,以下為幾種常見的原因。
- 壓力:長期耳鳴容易導致患者壓力上升,甚至產生焦慮的情緒,進而引發緊張性頭痛或偏頭痛的症狀。
- 頸部肌肉緊張:頸部肌肉緊繃或長期姿勢不良會影響內耳供血或神經傳導,進而誘發耳鳴。
- 顳顎關節問題:顳顎關節位於耳朵正前方,是下巴與顱骨之間的關節。一旦此處功能異常便會連帶導致耳咽管功能失調、咀嚼肌過度緊張等,進而引發耳鳴與頭痛。
- 聽覺或神經系統問題:常見如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聽神經瘤等病症有時會合併耳鳴與頭痛。
- 血管性因素:血管性耳鳴可能伴隨頭痛。
- 藥物副作用:阿司匹林或部分特定的抗生素可能會引起耳鳴和頭痛。
耳朵嗡嗡響!耳鳴合併眩暈、頭痛別忍耐!快就醫做耳鳴檢查
除了耳鳴引起的頭痛,另外不少民眾在耳朵嗡嗡響的同時、頭痛的同時,還有眩暈的情形產生。若3個症狀同時出現,有極大的機率根源是來自於內耳和神經系統。例如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典型症狀便是耳鳴、頭痛與間歇性眩暈,這是因為內耳淋巴液過多,壓力不平衡所導致。
另外一個典型會引起眩暈、頭痛與耳朵嗡嗡響的病症是「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目前醫學上對於病因尚無定論,但推測與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的異常活動有關,發作時可能會伴隨有畏光、噁心等症狀。
此外,中耳疾病(如:中耳炎、耳積水)或是耳咽管功能障礙也可能會引發眩暈、頭痛、耳朵嗡嗡響,有時會還會伴隨頭暈或平衡感下降等。
不只是上述症狀,其他如聽力下降、耳朵疼痛、耳朵有異物感等,都是耳鳴患者可能會遇到的困擾。但這些症狀的實際成因相當複雜,梅尼爾氏症、中耳炎、耳咽管功能異常都是可能的誘發因素,民眾要到醫療院所接受耳鳴檢查才能真正釐清根源。
至於耳鳴檢查是如何進行的?診斷耳鳴的方式有哪些?在前往醫療院所接受檢查之前又該準備些什麼資訊才能更有利於醫師進行診斷呢? 一般來說,耳鳴檢查與診斷方式可以簡易區分為以下5類。
- 耳鳴檢查1-詢問病史與症狀:主要依據患者的主述進行初步的判定,包含耳鳴是單側或雙側、聲音的形式、頻率、發生時間等,以及是否有其他諸如頭痛、眩暈、噁心等相關症狀。
- 耳鳴檢查2-理學檢查:以耳鏡檢查為主,觀察耳道或鼓膜是否有發炎、中耳是否有積液等。另外,為了釐清是否為顳顎關節異常所引起的耳鳴,醫師也會採取按壓觸診的方式,尋找可能的痛點。
- 耳鳴檢查3-聽力檢查:包含純音聽力檢查,判斷是否有聽力損失的情形;耳壓測試,評估中耳功能是否正常;耳聲發射檢查,是用來評估內耳是否已受損。
- 耳鳴檢查4-影像學檢查:這項檢查主要是針對懷疑有顱內病變或血管異常的患者而進行,如果只是單純的耳鳴,沒有其他神經學相關症狀,通常不會進行此項檢查。
- 耳鳴檢查5-血液檢查:由於部分高血壓、糖尿病以及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都可能連帶引起耳鳴症狀,因此有時也會抽血排查可能原因。
最後要提醒的是,耳鳴雖然多半沒有立即的危害性,但耳鳴的出現反應的是身體某部分的功能或狀況出現問題,是疾病的警訊!若長期受耳鳴所苦,會導致精神壓力緊繃,進一步引發焦慮、失眠等一系列的問題,讓患者的生活品質持續惡化,因此需積極正視耳鳴問題!建議耳鳴的患者詳細記錄諸如聲音的類型、單側或雙側、持續或間接、發作的頻率與時長,是否有頭痛、眩暈、噁心等其他症狀,以協助醫師進行初步的診斷。(文/編輯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