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ARTICLE

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差很多 可從病因、治療來分辨

2024/06/25 | 關節炎

【NOW健康 陳郁茹/台東報導】「醫生,我膝蓋卡卡有在吃葡萄糖胺,這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嗎?其實這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不一樣!」台東馬偕醫院骨科醫師洪翊綺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面軟骨退化;骨質疏鬆則是硬骨中鈣質流失且骨骼品質下降,2者病因不同,治療方向也不一樣。

老人、女人為何容易骨鬆? 醫細談風險因子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2大重要的流行病,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3位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而骨折!洪翊綺說明,骨骼約在30歲時達到最高密度,之後便隨著年齡增長逐年減少,當骨質流失超過骨質新生速度時,就會發生骨質疏鬆症。患者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在不慎骨折並就醫時才會發現。


洪翊綺指出,骨質疏鬆症因骨骼變得空洞且脆弱,病人若輕微的摔倒、碰撞,甚至像打噴嚏過度用力都可能導致骨折,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包括手腕橈骨、髖關節附近的股骨以及壓迫性脊椎骨折。嚴重情況可能導致併發症,需要依賴他人照顧。


年長者、停經後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洪翊綺提到,老年人因造骨細胞效率下降,製造骨質的速度跟不上;停經後的女性則因為雌激素減少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尤其容易受到影響。另外,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行為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其他因素還包括家族史、鈣質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類固醇、甲狀腺治療)等。


民眾容易把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搞混,洪翊綺詳細解釋道,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面軟骨退化,最常見的症狀為膝關節疼痛,治療包括藥物、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效果、還有PRP治療,嚴重者可能需接受關節置換手術。骨質疏鬆是硬骨中鈣質流失且骨骼品質下降,一般沒有症狀直到骨折發生。簡而言之,退化性關節炎是軟骨出問題,骨質疏鬆症則是硬骨出問題,2種疾病的病因不同,治療方向當然也就不一樣啦!

藥物治療促進新骨生成 醫提醒用藥前注意事項

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以依據病史證實為低創傷性骨折,或依據骨密度T 值小於或等於-2.5 來判定。洪翊綺說明,骨密度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髖骨,至少2個部位,如果2處因骨折無法測量,則可使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3分之1處作為替代測量。至於,定量超音波(QUS)目前僅適用於初步篩檢,若有異常結果,應進一步以DXA檢查髖骨或腰椎確認。

治療骨質疏鬆症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骨折的發生率,洪翊綺表示,藥物治療可分為2大類,抑制骨質流失類(例如雙磷酸鹽類、雌激素受體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等)和促進新骨生成類藥物(例如副甲腺素、抑制抑硬素單株抗體等)。值得注意的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建議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RANKL單株抗體(保骼麗Prolia)則不會影響腎功能,但這2類藥物都存在著少數患者出現顎骨壞死的風險,因此在使用藥物前建議先解決牙科問題。另外,抑制抑硬素單株抗體(益穩挺Evenity)是最新的骨質疏鬆藥物,它不僅能促進骨質生成,還能抑制骨質流失,能迅速提高骨質密度,針對骨質疏鬆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就建議考慮使用這種新型藥物。

民眾若有骨質疏鬆危機,日常可以採取「4321準則」自我檢測,洪翊綺指出,當身高比過去少了4公分、身體靠牆時後頸與牆壁之間的距離大於3公分、肋骨的下緣與骨盆的距離小於2公分、背部一直疼痛,可能為俗稱的「老倒縮」,就是因骨質疏鬆症而產生脊椎壓迫性骨折,一旦發現千萬不能輕忽喔!

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每天只攝取400毫克的鈣,明顯遠低於每日建議攝取量1200毫克。洪翊綺強調,對於正在接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的患者,應該更注意補充鈣質以促進吸收,像是乳製品、堅果、芝麻及深綠色蔬菜都是優質的鈣質來源,也可以考慮適量補充鈣片來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此外,均衡飲食、戒菸戒酒、適度曬太陽、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都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鼓勵民眾從現在開始調整生活習慣,就能維持良好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

首圖來源/台東馬偕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